内容摘要:如果把当前的GDP增速放在一个较短周期看,则可以表述为适度放缓,且受采访的专家和机构普遍认为经济适度放缓是我国宏观政策主动调整的结果,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去年四季度同比增长9.8%,到今年一季度9.7%,再到今年二季度9.5%。从统计数据上来看,我国GDP增速已经连续3个季度回落。
从采访的情况看,如果把当前的GDP增速放在一个较短周期看,则可以表述为适度放缓,且受采访的专家和机构普遍认为经济适度放缓是我国宏观政策主动调整的结果,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简而言之,就像一个人跑步一样,不能老是以加速度在冲刺,他必须要放慢一下脚步,做一下调整,为以后跑得更好积蓄力量。
如果当前的GDP增速放在一个较长的周期里看,则可表述为短暂放缓。有专家表示,目前我国“三驾马车”的动力都还比较强劲,无需过度担心滞胀或是硬着陆风险。预计今年我国经济仍将可能是一个平稳增长的过程。还有专家给出了更长远的预期,认为我国经济未来10年内,继续保持10%左右的增长趋势是可能的。
关于影响我国经济增速的因素,在我们的采访中发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控制CPI过快上涨仍然是关键词,这两者还将在短期内左右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走向,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增长速度。为此我们在这两方面进行了重点报道。
采访中,专家提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际上就是自主增长状态的形成。而推进自主增长的要点之一就是扩大内需。在采访中,专家们提到保障房,提到工资增长计划,提到完善社保和发展公共事业,提到扩内需的重要行业――汽车,等等,通过这些方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诸多的内需“储备”项目,因此对未来的经济增长也有了进一步的信心。
关于CPI,在我们的采访中,很多专家认为,CPI应该客观对待。综合起来看,一是我国通胀将可能持续较长时间,温和通胀将是常态,但不必担心恶性通胀,中国可以容忍一定的通胀率,只要其低于经济增长率就可以接受;二是优化治理通胀政策工具,慎用货币政策;三是应区分“核心CPI”与“基础CPI”,如此能更真实地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达到经济调控的精准性。
放缓增速评说
观点摘要
当前的经济增速回落仅仅是小周期回落,而大周期还是上行的。投资和消费在将来都会迎来上升的势头。
当前我国经济并未步入下滑通道,致使当前经济同比增长放缓的因素主要是短期因素。未来我国的潜在GDP增长率将会下降,但GDP增速回落不意味着经济步入下滑通道。
上半年经济放缓是主动调整的结果,是政策收缩出现的一个结果,从某种程度来讲是不可避免的。“三驾马车”的动力都还比较强劲,无需过度担心滞胀或是硬着陆风险。
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只要生产要素得到充分配置,中国保持10%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仍属于自然增长率的水平。
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不会出现实质性放缓。预测全年GDP增速将达到9.63%。
经济“缓慢”增长是必要的。中国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快速增长了。经济发展的目标应该转移到生活质量上。如果体系设置合理,5%的增长率可以很好地改善生活质量。中国在对发展和稳定进行权衡时可以更加保守。可持续比速度更重要。
增长的放缓对于像中国这样增长势头较为强劲的经济体来说是件好事,可以避免出现经济增长过热的现象。
GDP增速回落不意味着经济步入下滑通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但是,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一季度,我国GDP增速为9.7%,而二季度则为9.5%,出现小幅回落。这样的变化,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记者的采访中,众多专家学家也纷纷就此现象进行了判断和分析。
像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苏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半年9.6%的增长率并不低,仅凭当前的数据无法判断是否已经形成了下降趋势,哪怕对于经济是否放缓也是无法判断的。“而事实上,即使真的放缓也不应太过紧张。”
他分析指出,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在短期内,经济结构的调整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由于过去我国实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了大量的落后产能,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必然涉及到落后产能的淘汰问题,这将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速度。“而‘十二五’中将GDP增速定在 7%,主动把经济增长目标降低,就是为经济结构的调整留出余地。”
而平安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王韧则指出,当前的经济增速回落仅仅是小周期回落,而大周期还是上行的。其主要理由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从投资的角度看,已有数据反映出两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一是今年上半年东部投资增速高于中西部,二是今年2月至4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一个跳升,而后被紧缩政策打断,这两点都反映我国正处于设备更新改造的阶段;其次,从消费看,当前消费下滑是由于通胀顶部的透支效应所致,随着通胀的回落,消费也将攀升。“由此,个人认为,投资和消费在将来都会迎来上升的势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永军也明确表示,虽然从同比看,一季度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二季度与一季度相比有小幅下降,但从环比看,一季度环比增长2.1%,二季度环比增长2.2%,经济增长速度大体是平稳的。“因此,个人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并未步入下滑通道,致使当前经济同比增长放缓的因素主要是短期因素,更多是由于紧缩货币之后国内国际需求下降,使得经济增速同比下降。而预计今年我国经济仍将可能是一个平稳增长的过程。”
尽管对当前较为乐观,但张永军也提醒说,应该注意到,未来我国的潜在GDP增长率将会下降。所谓潜在GDP也称潜在产出,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可供利用的经济资源在充分利用的条件下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也就是该国在充分就业状态下所能生产的国内生产总值。而导致我国潜在GDP增长率下降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劳动投入的放慢。
回顾过去,可以看到,2000年之后的一段时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比较高的原因在于,从1998年至2001年之间,国企改革致使大量职工下岗,这使得国有企业的富余劳动力得到重新配置,从而提高了效率。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今的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具体来看,一方面,当前我国劳动力紧张状况已经出现,劳动力增长放慢;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富余劳动力的再配置过程也已经结束。此外,在资本方面,虽然我国的储蓄率仍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但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大,未来资本增长必然放缓。如果要维持过去多年的高速增长,科技进步必须加快,管理水平必须提高,以弥补资本和劳动贡献的下降。而就目前来说,尽管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可能会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也很难弥补资本和劳动力方面的下降。最后,在技术进步方面,随着我国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缩小,技术追赶的速度将会下降,而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也将更加严格。这些都会影响中国技术进步的速度。“综合这三方面的因素,未来中国潜在GDP增长率将会下降。”张永军说。
很难和滞胀硬着陆挂起钩
从统计数据上来看,我国GDP增速已经连续3个季度放缓,但这种放缓是温和的放缓。具体分析来看:
――工业增加值出现了反弹。这主要是由重工业大幅回升所带动的。从PMI来讲,回落的态势还在延续,估计这种回落不会很深很久,对此不应该过于担忧。
――从三大需求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在最近的一年半左右的时间,都维持在增速25%左右的高位,其中房地产投资增速更是在30%以上。消费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上半年增速略有回升,显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稳定支撑作用进一步得到了体现。进出口受国内需求放缓和国际需求放缓的双重影响,进出口增速都出现了大幅回落,应该说外贸面临的困难和压力正在加大。综合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内需还是主要动力,外需的负贡献相比一季度出现了明显缩小,二季度资本形成对于GDP的贡献超过了消费,与一季度正好倒了个个儿。
――从金融运行来讲。形势基本上是平稳的,货币信贷继续回调,资产市场出现横向震荡,M1还是小于M2,贷款余额和新增贷款回落。从社会融资规模和结构来讲,依然是人民币贷款占50%以上,7.7万亿元当中4.17万亿元是人民币新增贷款。外汇储备接近3.2万亿美元,汇率还是小幅升值,股票市场受政策抑制,先扬后抑,横盘震荡。房地产市场也是热度不减,销量和价格没有见到明显的下跌。
综上所述,笔者王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认为,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速的放缓是主动调整的结果,不完全是经济内生的,是政策收缩出现的一个结果,从某种程度来讲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增速的放缓和回落还是处于可以接受的范围,并且远远高于调控的预期目标。9%以上的经济增长和25%以上的投资增长,无论如何也很难和硬着陆和滞胀挂起钩来。
笔者个人判断,短期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三驾马车”的动力都还比较强劲,无需过度担心滞胀或是硬着陆风险。三季度可能继续放缓,有可能低于二季度,四季度会反弹,全年超过9.5%,预计在9.5%到9.8%之间。
2011年中国经济增速不会出现实质性放缓
一些现行指标和同期指标的适度回落是在外部形势没有明显好转、国内控通胀和结构性调整的预期结果,这些指标阶段性的适度回落是正常的。从实际数据来看,二季度出现阶段性放缓是正常的。
从PMI指数、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货运量、土地成交面积、进口增速、消费、库存/销售比例和工业增加值来看,这些指标显示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放缓。但如果进一步从前5个月的拉动GDP增长的因素来看,经济的基本面仍处于正常态势。
从拉动GDP的三大要素来看,投资将继续保持高位增长,全年不会出现明显下滑,预测是同比增长24.1%;消费存在隐忧的同时,不致于悲观,预计全年增长17.1%;外贸顺差维持在1300亿元左右的水平。
此外,还应客观认识到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处于是反危机刺激计划与新规划效应、内需填补外需的交替期,寻求增长目标与民生目标协同的政策效应会逐步放大,经济的政治周期效应明显。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不会出现实质性放缓。预测全年GDP增速将达到9.63%。
(摘编自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寻求增长目标与民生目标协同的中国宏观经济》报告)
下半年企稳回升全年走势前低后高
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6%,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2.9%,人民币贷款增加41700亿元,同比增长16.8%。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8%,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这些数据表明,中国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符合宏观调控政策的预期。不可能出现部分人所担心的经济下滑和滞胀并存的所谓“硬着陆”风险。
事实上,适度放缓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是宏观调控政策发挥作用的结果,也是调结构、转方式的内在要求,符合宏观调控政策的预期。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和调整,最终将达致新的结构和层面上的相对稳定和平衡。无疑,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相对合理的经济体,自然会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可见,无论在内在动力上,还是在外在压力上,都有适度放缓经济增速的要求,以为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积极推进和深化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提供宽松的环境条件,有利于我国经济长期、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所谓经济增速适度放缓,也即适度经济增长,是在生产要素和资源禀赋一定的条件下,考虑国内外发展环境、资源环境依赖程度及其承载能力,在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宏观调控目标的均衡中寻求最优制度安排。它既是动态优化的过程,又是动态优化的结果,只能由一国的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所赋予,并由其经济发展模式所制约和影响,不存在国际间的可比性。从这一点来看,我国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是在“后危机时代”宏观调控政策由“松”偏 “紧”,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的偏快向刺激政策退出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的结果。上半年的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显然是适宜的。
预计今年下半年经济增速将企稳回升。年内经济走势可能呈“前低后高”态势。原因主要有:决定我国总需求的消费、投资、净出口等因素正在发生向有利于经济平稳发展的方向积极变化。如美国将实施增加就业的措施,延续宽松货币政策,有关债务上限的博弈也尘埃落定;希腊议会通过了政府财政紧缩计划,欧盟主权债务危机有望得到缓解;日本遭受地震和核辐射重创后,大规模的灾后重建将对日本经济带来积极作用等。在此背景下,如果宏观经济减速过程顺利在年内逐步扭转,通胀攀升势头得到遏制,那么,我国经济将有可能重新启动一轮上升周期。
预计我国经济未来10年内,继续保持10%左右的增长趋势是可能的。这主要是基于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根据国际上新兴经济体的经济起飞与工业化发展轨迹,只要生产要素得到充分配置,中国保持10%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仍属于自然增长的水平。
5%的增长也能很好地改善生活
中国经济正在放缓。下半年甚至可能会巨幅放缓。这对中国经济整体来说令人欣慰。
笔者谢国忠(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经济学家)认为,经济“缓慢”增长是必要的。劳动力、土地、资源和环境尚未充分利用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试图维持过去的快速增长在未来10年将是十分危险的。
30年前,当中国向外国资本和贸易打开大门时,中国还是一个尚未充分利用的经济。国有企业的劳动力工作量很小。自然资源,主要是能源部门,尚未开发。中国实质上低估了这些要素的价格以增加在国际市场份额。装满水杯的过程正是快速增长的原因。
现在杯子已经装满了。在很多领域,中国是在向未来借资源来补贴今天的生产。比如,环境将需要花费甚至超过中国外汇储备总额的巨额资金来进行保护。不保护环境就是为了GDP牺牲人民的健康。但是,巨大的健康危机可能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政治力量可能就需要将重点从发展转移到安全上。最好是现在就能开始这一进程,而不是有一天突然面对。
未来增长将主要取决于生产力(全要素生产率),其次取决于资本深化。中国年均全要素生产率大约为4%至5%。维持这一速度将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简单学习已经结束了。但是,由于各种结构性问题,中国经济效率仍然较为低下。改革可以提高效率。把这两点结合起来,4%至5%的速度仍然是可能的。
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规模庞大,但是已经快接近尾声了。高速公路、铁路、地铁等短时间内就将完成。就像日本,未来的增长率可能会很低。中国的资本深化主要发生在基础设施部门以及近来的重工业部门。下一个10年的机会将远远少于上一个10年。
因此,到2020年,中国的增长率可能会从现在的10%降低到5%。如果质量较高,5%也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增长率。
尽管过去的8年间,中国名义GDP翻了一番,但是人们对此几乎没有任何感觉。中国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快速增长了。就业问题已经基本上得到解决。经济发展的目标应该转移到生活质量上。如果体系设置合理,5%的增长率可以很好地改善生活质量。
最后,经济放缓仍然可以使中国在2020到2022年间成长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如果通胀率为5%,2020年中国的名义GDP仍将是现在的3倍,达到18万亿美元,基本相当于美国的GDP总量。如果中国不发生经济硬着陆和货币贬值,这种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因此,中国在对发展和稳定进行权衡时可以更加保守。可持续比速度更重要。
亚行:可避免出现经济过热现象
日前,亚洲开发银行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受到较为低迷的外部环境和紧缩的货币政策影响,中国经济增长将放缓至一个更具可持续性的水平――预计2011年全年平均增长9.6%,2012年平均增长9.2%。
该份名为《亚洲经济监测》的报告称,日益攀升的通胀水平将给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东亚经济体带来不利影响。除通货膨胀之外,这些地区还面临着日本经济减速、欧元区债务以及美国可能出现债务违约带来的风险。
报告指出,持续且动荡的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对于这些地区管理通胀是一大挑战。更为灵活的汇率有助于降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国内价格的影响。
报告表示,为了控制日益高涨的通货膨胀,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东亚地区各国政府,减少了财政刺激措施并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新兴东亚大部分地区的增长开始放缓。预计新兴东亚经济体的国内生产总值将在2011年增长7.9%,在2012年增长7.7%;而2010年的GDP总量增长达9.3%。
亚行方面称,增长的放缓对于像中国这样增长势头较为强劲的经济体来说是件好事,可以避免出现经济增长过热的现象。
转自:中国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