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在浙江调研时发现,随着一些地方土地财政能力逐步丧失,对企业征税、罚款就加大了力度,征收“过头税”的现象也开始出现。要想从根源上治理“掺水”的税收,不妨用法律之手摁住“过头税”。首先,要控制总体税负规模,通过立法的方式,硬性规定为GDP的一个比例;同时,更要控制税收增长速度。比如,硬性规定每年的税收增长速度,要与GDP同步,以实现政府与企业、个人之间税收利益的合理分配,实现税收负担的公平与正义。此外,还要革新税收计划编制办法,取消税收任务计划,切实做到“有税尽收,无税禁收”。
“特供”背后的特权思想更应取消
据媒体曝光,市场上销售的所谓“专供”、“特供”商品基本都是假冒的。打击和清理“专供”和“特供”商品并不难,而隐匿在特供商品背后的特权思想,倒不是很容易彻底清除干净。有鉴于此,要真正把各种商品由“特供”、“专用”变成普供,商品安全才有望得到根本性改观。同时要约束权力,比如通过限制三公消费,让“特供”商品没有生存市场。期待服务于“特权”的“特供”,能早日随“特权”一块消失。
生乳新国标会议纪要何惧公开
郑州消费者赵先生申请卫生部公开生乳新国标制定的会议纪要被拒绝,赵先生诉至北京市一中院,法院日前判令卫生部在法定时限内重新作出答复。只要卫生部门公正地处理生乳新国标问题,公开这份会议纪要就不是什么大问题。视信息公开为负担,拒斥公众对政府信息的知情权,只会加深公众的疑虑,毁坏政府公信。在政府信息公开的道路上,行政机关还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调整心态,唯有富有诚意、具有说服力且经得起民众推敲的政府信息公开答复,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
重视“月薪9000才不惶恐”背后的焦虑
一份“月薪多少会让你在相应的城市生活不惶恐”的调查引发网友关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需九千元左右。不管“月薪9000”的数额准不准确,背后凸显出来的是人们对于高房价和低保障等社会问题的焦虑。所谓不惶恐,即让人心里有踏实感。对于个人来说,就是能够通过努力公平地获得上升的机会;于社会而言,是全方位减少社会和制度性不公,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更能体现公平正义。这应该是“月薪9000才不惶恐”背后最应反思的社会性课题。(来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