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正全速向前,同时亟须税收在内的新政策动能驱动。
21日,《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从上海文化发展论坛上获悉,税收等相关政策正制约文化产业的发展。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副局长贝兆健透露,2011年上海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进口总额达166.2亿美元,同比增长10.9%,实现顺差约达34.5亿美元。
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常务副总经理胡环中告诉记者,位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基地已经聚集了包括亚洲联创公司、星空卫视、寰亚中国在内100多家世界著名影视公司,入驻企业注册资金达16亿元,力争2014年入驻企业将达到200家,贸易总额超100亿元。
曾经在多国考察过的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副总裁何建华指出,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对文化产业实行零关税优惠,实行包括土地、税收、人才等系列的税收补贴优惠政策,值得借鉴。
据了解,目前很多国产大片的后期制作都是在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等地完成,因为国内缺乏高档的后期制作设备,未来上海将通过融资租赁引进后期高档制作设备,而这需要保税租赁,牵涉到税收优惠等政策面的支持。
艺术品交易也遇到相关税收问题。目前我国艺术品交易额官方统计已经突破2100亿元,业界估算实际交易额可能在5000亿~6000亿元,其中大部分艺术品交易都在境外进行,其原因在于这些地方实行零关税,中国则实行20%~30%的关税与增值税。
上海新汇文化娱乐集团副总裁臧彬斌建议,可以比照国际惯例,对文化企业所得税实行零关税,这样就会吸引更多资本进入这个行业。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经贸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墨丝呼吁,欧盟每年对电影产业的财政补贴高达10亿~20亿欧元,很多电影制片人高度依赖欧盟的财政补贴。尤其在中国对美电影进口配额增加的背景下,增大政府财政税收支持是文化产业发展所必需。
星空华文传媒执行董事、CEO田明则表示,要用符合资本市场运作的规律进入传媒等文化产业,通过资本力量塑造文化品牌,同时加强文化传播规律和知识产权保护。田明称,星空卫视正在给《中国好声音》制作团队实行分红制,但这只是小的企业行为,无法改变行业现状,希望上海能率先出台文化制作奖励政策。(来自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