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关于国地税合并的讨论,从去年营改增试点之后成为了专家学者讨论的重点。今年的全国两会召开在即,这个话题必然引发新一轮的讨论热潮。
在人民网的调查中,国地税内部人士对此事持不同看法。基层地税工作人员都表示不知情,而且很多人认为地税部门有存在必要;而国税部门相关人士则认为,国地税合并的可能性很大,但年内应该没有变动。
之所以不少人认为地税没有存在的必要,原因在于营改增之后,地税的征税功能确实有所削弱,不少学者都认为,合并是未来的趋势,营改增的试点会成为改革的助推器;而且国税和地税在业务上相互交错,似乎只要一套体系就可以了。另一方面也有观点认为,地税还承担了大量税收征收之外的业务,比方说费用的征收就是有地税系统来进行的。甚至有一些地方的社会保险费都有地税部门来代收。
所以,问题的关键恐怕还在于:国地税的改革是否非得强调合并可以讨论,但必须明确一个基本原则,国税地税合并的实质是理顺业务关系,只有理顺了,才能进行合理的改革。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做客节目,发表他们的观点和看法。
国地税合并的话题在去年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营改增试点铺开让人觉得,国地税合并有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国地税合并,长期来看的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统筹财政规划。刘桓表示,国地税合并的进程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
刘桓:第一个是我们的整个机构设置,1994年我们国地税分开执行任务是源于一种分权制的想法,因为当时我们搞财税体制改革,就是中央和地方要分道吃饭,所以各自成立各自的系统,这是当时的一种设想。但是后来发现,国地税各自运行但实际上在我们国家没有一个立法的保证,因为中国有国税和地税,但是地方税务局没有立法权,也没有减免权,只有执行权,所以一个没有立法权的机构的存在的必要性受到质疑。但是国地税分开执行我们已经运行了将近20年时间,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因此合起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第二个,国地税合并确实目前已经提上日程,目前通过我们国家税制的改革,国地税管辖的范围发生着变化,国税的征收范围越来越大,地税传统的一些优势开始在逐渐消失。比如说我们国家营业税改成增值税以后,地方税务局的总税种开始削弱,而且随着我们营改增不断的深入发展,地税局所管辖的范围就越来越少,这就引发人们对机构重新调整必要性的思考。
营改增的试点让人们看到了未来改革的方向,随着改革的继续进行,财政税收必然会走向更加透明,更加统一。那么,营改增作为一个契机,给国税和地税提供了一种协调与合一的方式。为什么营改增试点为什么没有成为国地税合并的序幕?实际操作上,国地税合并的困难在哪里?
刘桓:国地税合并有几个难点:第一,国地税合并以后,地方财政体制、税务体制完整性的保证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为1994年以来我们强调国地税是各自负责当地的税务征收的具体管理工作,国地税一旦合并以后,对于一些纳税户的监管,到底是谁负责,这些问题不好解决。怎样保护地方财政的预算完整性和积极性,这确实是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再一个问题是关于人员编制,业务卡掉以后这个相关人员干什么去,这是不能不考虑的。
就像一些地税工作人员所说,地税部门的税务征收业务范围有所减少,但是费用征收的业务范围却在扩大。比方说现在一些地方的社会保险费都是由地税部门代替社保部门来征收的。我们能不能跳出现有的框架,不再把重点放在怎么合并上,而是先理顺实际的业务内容,然后按照业务需求来设立机构?刘桓对这个建议持赞同意见。
刘桓:我认为中国的地税局以后应该是功能发生转移,我的想法是脱税入财,税务局以后就是税务局,统管我们国家的税法所规定的个人税收的任务,现在的地税局可以变成财政局的收入工具,这和我们国家整体的财税改革有关系。
目前中国税务管辖的范围已经开始涉及到大量非税收入,甚至有的地方它的非税收入比税收收入还要多。目前我们公民还有国家改革当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希望我们预算的管理应该透明,应当是收支两条线,加强管理,加强监督。按照我们的设想,最好的办法应该是,以后财政局的功能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支出功能,一部分是收入功能。收入功能由谁去管呢?就由我们现在的地税局去管。
(来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