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税政司司长贾谌在“两会”前提出,要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将现行排污收费改为环境保护税,并将二氧化碳排放纳入征收范围,即所谓的碳税,并计划将征收机关由环境保护部门改为地方税务机关。
一时间,各国媒体争先追踪这条新闻,只为“碳税”二字。
碳税是应对气候变化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市场手段。而与碳税类似的市场化方式还有碳交易。
目前,我国碳交易由国家发改委主导,碳交易7省市试点工作已正式开始,各地方发改委都借助各地科研机构以及交易所,开始了区域性碳交易市场的搭建;另外,到2015年我国在此基础上还将搭建全国性的碳市场。
显然,在中国碳市场工作已先于碳税做出了实际行动,进行试点示范。
无论是碳税还是碳交易,都是调动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减少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帮助国家经济向低碳转型。而唯一不同点只是,碳税主要是通过价格手段,而碳交易市场是通过总量控制手段。
两种政策是否存在优劣对比呢?决策者该如何选择?
近日,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研究气候变化与环境的格兰瑟姆研究院(Grantham Research Institue on Climate Change and Environment)的研究人员在《卫报》撰文分析了碳税与碳交易,并认为采取何种方式取决于现实环境中的污染与成本。
彭博新能源财经(Bloomberg New Energy Finance)碳市场分析师曹晓磊对本报记者表示,碳交易与碳税二者的关键区别在于价格机制,而需要考虑的是哪一个机制会更有助于发现减排市场边际成本的价格。
理想状态下的碳税与碳交易
事实上,在理想状态下,碳税与碳交易都会产生一样的效果,因为这两种方式都是给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了经济价值,刺激企业实行节能减排。
就碳税而言,对一个单位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固定的税收价格,刺激公司以及个人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具体而言,碳税的税率是基于评估一单位的温室气体所带来的危害以及控制这种危害所需的成本。
来自格兰瑟姆研究院的西蒙戴兹(Simon Dietz)等人认为,碳税税率的设定好坏直接关系到这种机制的运作效果。
如果征收碳税过低,控制减排的效率不会太高,因为企业和个人都会愿意为自己的多排支付这部分费用;而如果征收的碳税过高,这必然会影响企业的利润、工作机会甚至终端消费者的利益。
曹晓磊分析指出,单独的碳税会给企业带来负担,但碳税的出台一般会配合其他税种的相应减负,比如企业所得税的降低,最终达到税收中性。
而与之相对的是碳市场。总量控制与排放交易(cap and trade)一开始就规定了温室气体排放的总量(cap),政府通过一定原则给企业发放排放配额。而企业得到排放的配额主要有两种方式:政府一开始发放的免费配额或者拍卖;一旦一家企业发现自己的排放量将超过配额,而另外一家企业由于节能减排剩余了初始排放配额,这样便产生了碳交易(trade)。
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一开始就被设定,因此每一单位的排放量的价格是波动的,完全符合市场供需原理。即如果市场需求大(经济发展势态好),碳价便高;如果市场需求小(经济发展势态差),碳价便低。
比如,现在欧盟的碳市场低迷,碳价低至“白菜价”,一部分原因则是来自欧洲经济的持续低迷。
与碳税相比,碳交易并不会在第一时间给企业带来冲击,因为刚开始政府都会给企业发放免费的配额,这让企业先接受国家对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
另外,西蒙指出免费排放配额在短期内对于企业的利润维持更有利,但是对于整个社会不会带来最好的结果。
环境危害与成本的考量
由于两者方式操作的不同,两者也具有不同的确定性。碳税价格确定,但是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并不确定;而碳交易虽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确定,但是减少排放成本并不确定。
碳税和碳交易之间谁更可取?
西蒙认为,两者谁更具有优势需要考量:对于排放量变化,是环境危害更敏感还是减排成本更敏感。
如果环境污染更敏感,那么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则需要被确定,因此碳交易更胜一筹;相反,如果对于排放变化的排污成本非常敏感,那么减排成本则需要被更好的确定下来,因此固定的碳税就更加可取了。
当前在气候变化政策中,这两者一直被广泛讨论。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碳税更可取,理由是每年新增的温室气体量较小,因此环境污染并不太敏感。也就是说,减排成本会更加敏感,因为要企业突然改变他们的生产方式所需成本比较昂贵。
但是长期来看,碳税是否更具有优势并不清楚,因为在大气中日积月累的温室气体量可能会导致持续的环境危害。
因此,一些经济学家建议两种方式并存,采取混合模式。但是西蒙认为混合模式也存在问题,比如机制会更加复杂以及在许可的市场中需要操作者更多的干预。
(来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