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启动“营改增”改革初见成效,国务院决定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自2012年8月1日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被纳入试点范围,试点地区也分批扩大至北京、天津、江苏、浙江、深圳等10个省市。“营改增”的初衷是调整产业结构,为企业减税。翻开试点区账本,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是否有获益?他们有什么话想说?
新加入营改增的试点地区和上海市适用同样方案、行业和政策:企业根据行业和经营规模,分小规模企业和一般纳税人企业。小规模企业统一按总收入的3%征营业税,不能进行成本抵扣;一般纳税人企业免除营业税,企业按总收入减去相应成本后的部分征增值税,税率按行业不同分6%、11%、13%和17%。
第二批营改增试点实施已有数月,各地企业的税负变化如何呢?
北京某中型广告公司负责人张女士介绍,公司去年销售额为500万元,业务利润率约20%。原本企业按3%的比例交营业税,营改增后,广告类企业需缴6%增值税。看似税率高了,但事实上,企业的担子反倒轻了不少。张女士:“原来你收进来十万块钱,就要全额缴税,看起来是3个点,降了,实际上比差额征税要高很多。十万的百分之三是三千,营业额超过五百万以上,你可以冲抵了,应该是十万减八万,(税)只有一千六百块钱。”
浙江金宝有限公司是大型运输企业,年营业额过亿元。营改增后,企业由原来3%的营业税,转为11%的增值税,可抵扣成本主要包括购车费、燃油费。财务总监金瑛说,新政策对于车辆购置期的企业减税效果明显;像他们这样发展期的企业,没有购车等大额成本抵扣,人工、过路费等按规定又无法纳入成本项。几个月下来,把缴税额换算成原来营业税,反倒略有提高。金瑛:“现在抵扣不足,我们测算下来,在(营业额的)4%左右。还有大量的过桥路费、高速公路、通行费,这块是不能抵扣的。这块要占到我们企业成本的20%到25%。”
营改增后,工业制造类企业增值税率为17%。北京某电子设备制造企业负责人王先生介绍:营改增后,企业税负竟翻了一倍多。为什么呢?他解释说,通常制造业是“薄利多销”的大批量生产模式,可抵扣的原料成本占比大;而他们企业生产专业设备,产量小多但利润率高。营改增后,可抵扣的成本仅限于原材料,这对他们这样的企业影响很大。他算了这样一笔账,王先生:“同样一百万,以前交5%,五万元左右的营业税;现在同样销售一百万,原材料只占40%,其余部分按17%去交税,就是10.2万。营改增对有些企业确实起到减负作用,我们这种生产型的就有问题了,因为这里面人工等成本占了产品成本的很大一部分。”
对营改增,不同行业、不同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企业,当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对此,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认为:营改增目前整体效果,还是值得肯定的,刘桓:“目前北京共有23万户转成增值税,今年还没统计,去年后四个月减税总共大概有30亿左右吧。目前声音不太对称,“税负增加”的声音比较多。原因是得好处的不言声,税负增加的则要把问题说出来,求个说法。”
针对部分企业遇到的税负“不降反升”的情况,刘桓说:根据中央精神,地方政府年末应对改制后增税的企业,有相应退税政策。但退税并不是长久之计,营改增成功,最终有赖于各个产业对整体税收和分配体制的倒逼改革,刘桓:“长久之计不是靠退税解决,财政部部长也说了,营改增会倒逼我们整个税制调整,乃至调整财政分配体制。比如,今后增值税分配比例可能要调整,另外转移支付办法可能会变动,多的部分你上缴,少的部分给你补贴,至于怎么做是未来技术环节的问题了,这些问题要通过改革的整体推进去解决。”
营改增实施至今,企业的税负总体变小了,但如何全面兼顾企业的利益,调整税收结构,仍对政府主管部门提出了智慧的考验。据了解,从2013年8月起,营改增试点行业和范围,将在全国进一步扩大。
(来自互联网)